| 序号 | 论文名称 | 所有作者 | 刊物/论文集名称 | 刊物级别 | 
  
   | 1 | 域外作家的延安书写(1934-1949) | 赵学勇,王鑫(学) | 中国社会科学 | A级 | 
  
   | 2 | 土默特契约文书所见200年前内蒙古晋语语音的几个特点 | 黑维强 | 中国语文 | B级 | 
  
   | 3 | 长安画派与中国西部电影的主流成就 | 裴亚莉 | 文艺研究 | B级 | 
  
   | 4 | 经验互助与群众创作:“《穷人乐》方向”与解放区-新中国的群众文艺运动 | 张自春 | 文学评论 | B级 | 
  
   | 5 | 未完成的审美现代性计划与无理论的哲学——以麦克卢汉、海德格尔以及卢卡奇和德里达为中心 | 金惠敏 | 哲学研究 | B级 | 
  
   | 6 | 军社之祀与《诗经》军征之诗的生成语境 | 曹胜高 | 四川大学学报(社科版) | D级 | 
  
   | 7 | 现实主义的广阔道路——论陈彦兼及现实主义赓续的若干问题 | 杨辉 |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| D级 | 
  
   | 8 | 路遥文学的“常”与“变”——从“《山花》时期”而来 | 杨辉 |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| D级 | 
  
   | 9 | 仪式向文本的过渡 ———春秋赋诗的诗学传播价值 | 刘彦青,张新科 | 文艺理论研究 | D级 | 
  
   | 10 | “风土之音”的形成机制与学理阐释 | 曹胜高 | 民族艺术 | E级 | 
  
   | 11 | “赵氏孤儿”书写中情与理的两维考量——以《史记·赵世家》“程婴谋取他人婴儿”与元杂剧《赵氏孤儿》“程婴舍子”为例 | 高益荣,赵莎莎(学) |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(哲学社会科学版) | E级 | 
  
   | 12 | 文本:具有构境能力的语言事件 | 惠嘉 | 民族文学研究 | E级 | 
  
   | 13 | 民俗学“框架式”语境观的双重向度 | 惠嘉(通) | 民俗研究 | E级 | 
  
   | 14 | 重审马克思主义的“政治批评”:问题与意义 | 李西建,谭诗民(学) |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(哲学社会科学版) | E级 | 
  
   | 15 | “大闹”与“伏魔”:《张四姐大闹东京宝卷》的禳灾结构 | 李永平 | 民俗研究 | E级 | 
  
   | 16 | 中国少数民族屠龙故事文本与禳灾传统 | 李永平,樊文(学) | 民族文学研究 | E级 | 
  
   | 17 | 唐代丝绸之路上的两场战役、一座佛寺与一首唐诗 | 刘锋涛 |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(哲学社会科学版) | E级 | 
  
   | 18 | 当代审美时间性问题的问题性结构探析 | 刘凯 |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| E级 | 
  
   | 19 | 鲁迅文学创作对外国文学的创造性转化——以《失掉的好地狱》对《静》的借鉴为例 | 裴亚莉,管丽峥(学) |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(哲学社会科学版) | E级 | 
  
   | 20 | 流动性与稳固性:《文选》“赋”类篇题源流考论 | 杨晓斌 | 文史哲 | E级 | 
  
   | 21 | 透过文化记忆窗口看“史汉优劣”的演变 | 赵望秦 |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(哲学社会科学版) | E级 | 
  
   | 22 | 汉水流域语言与文化研究 | 柯西钢 |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(哲学社会科学版) | E级 | 
  
   | 23 | 汉江上游地区方言的混合特征及历史成因 | 柯西钢 | 中山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 | E级 | 
  
   | 24 | 经典与权威:清代坊刻删节本及拟题本经书禁毁运动考论 | 黄政 | 清华大学学报(哲学社会科学版) | E级 | 
  
   | 25 | “遇负杖入保者息”辨正 | 瞿林江 |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| E级 | 
  
   | 26 | 论史书撰写艺术中的自注法——以《史记》为中心 | 刘彦青 |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(哲学社会科学版) | E级 | 
  
   | 27 | 敦煌壁画兵器与综合作战图像刍议 | 伏奕冰 | 学术研究 | E级 |